找到相关内容752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清凉国师澄观

    也。贯摄玄微,以成真光之彩,经也。总斯七字,为一部之宏纲,则无尽法门,思过半矣。将契本性,非行莫阶,故演普贤行海。行起解绝,智证圆明矣。(《清凉山志》卷三)   德宗听了澄观国师对《大经》的题解,...

    郑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1780225.html
  • 明《初刻南藏》研究(1)

    同卷之永乐十一年《重修报恩寺敕》记载:   朕即位之初,遂敕工部修理,比旧加新。比年有无藉僧本性,以其私愤,怀杀人之心,潜于僧室,放火将寺焚毁。崇殿修廊,寸木不存。黄金之地,悉为瓦砾。浮图煨烬,...

    何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54680669.html
  • 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

    。”“相”是指事物的形象、状态,相对于事物的性质、本性而言。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所说的一切如来具有的三身中,化身与应身都是由法身应化变现的有形有相的生命体,都在可以扫除之列,所以天然禅师敢于烧慧林寺的木...

    贺世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3980791.html
  •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(1)

    心作唯虚无实。若此解成时是果时无明灭也。无明灭故不执虚状为实。即是妄想及妄境灭也。尔时意识转名无尘智。以知无实尘故。虽然知境虚故说果时无明灭。犹见虚相之有。有即非有本性不生今即不灭。唯是一心以不知此理...

    慧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1880942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从通达位到修道位的前七地,为第二阿僧祗劫;从修道位的八不动地至究竟位,为第三阿僧祗劫。在此阿僧祗劫中,从八地到十地,以根本、后得无分别智分分破灭微细无明障。至究竟位,本性脱离一切障而圆满明净,能尽未来...作事的成所作智。四智各以清净五偏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及自净识,二十二法为助伴。   大菩提以三种佛身为自性体。《六祖坛经》言:“清净法身,汝之性也;圆满报身,汝之智也;千百亿化身,汝之行也。若离本性,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王阳明“四句教”析论 (上)

    一般意义的善恶,故可说为“无善无恶”(即非现实上的善恶,只是相对的善恶)。就现实的层次来说,人的本性亦可说为“超善超恶”(即超越现实上的善恶),虽然阳明没有这用语。所以,阳明说心之本体无善无恶,并非说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381600.html
  • 王阳明“四句教”析论

    非一般意义的善恶,故可说为“无善无恶”(即非现实上的善恶,只是相对的善恶)。就现实的层次来说,人的本性亦可说为“超善超恶”(即超越现实上的善恶),虽然阳明没有这用语。所以,阳明说心之本体无善无恶,并非...本心,如哑子得梦,意中了了,无举似处。真修者,体自本性,如病人求医,念中切切,无等待处。悟而不修,玩弄精魂;修而不悟,增益虚妄。二者名号种种,究而言之,致良知三字尽之。良知是本体,于此能日著日察,即是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581604.html
  •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

    觉性智 安住本性明空见   咏上师   上师撑起大法船 度尽众生到彼岸 解脱六道轮回苦 远离恶趣永向善   咏三学   戒律清净速入定 深入禅定智慧明 无漏三学诠真谛 早证菩提大佛心   咏梅 ...

    金连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5181617.html
  • 浅议和谐法门

   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那么世间诸法就不可能独立自在,也不可能常住不灭,更不可能具有真实的自体,因此说,诸法的本性是空——这就是“缘起性空”的道理。这种空性,就是诸法的实相,因而又被称作“空相”。从实相的意义...

    兆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682059.html
  • 佛教戒律学:第十三章 戒行论

    能说什么“治心”?诚然,若已修到具有“道共戒”的程度,当然用不着刻意“谨身”,而身自然已谨了。以若达禅宗“无相戒”的境界,已到了顿悟真如本性的程度,一切举动亦自然合戒了。这种“心已治”的高境界,迹近...

    劳政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4882147.html